听一座山

时间:2017-07-17 09:57来源:【字体: 打印

/宫礼,原载《安徽商报》2017年7月16日 

一路向西南,天阴,铅灰的云雾里,黄的油菜,粉的桃花,嵌入其间。

上一年的稻捆,积累着一夏一秋一冬一春的时光,删去繁华,只发着浅浅的白,懒散地卧在田间。油菜则不一样,开得喧哗、肆意,似乎要冲破那窄的田埂,一路高唱着,奔涌而去。

此地名曰潜山,春秋时属皖国,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称皖城,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斯。

此间人士说话蕴黄梅调,婉转啾鸣,似山野间灵转的鸟雀声,又似轻滑的绸子,在你的耳边绕来扭去,舒服。夜宿一山庄,名曰卧龙。说到黄梅戏,果然,卧龙山庄前的空地上,搭了一戏台子,裹一圈的充气彩虹门,大红,甚是喜庆。咿咿呀呀间,物我两忘,跟着戏里的人喜,跟着戏里的人怨。

能听到的第一滴雨,来自凌晨五点。最初的雨点啪啪打下,很是清冽。继而,雨越下越紧,在檐上,在坡头,在岩石上,在常青的灌木上,在新萌出的芽上,在蓓蕾着的花苞上,如一万只小兽的脚,或疾或徐,点在牛皮的鼓面。

听完雨,听戏。

一地曰五庙程冲,地处三县之交。外人称此地乡民淳朴、文脉绵延、重德尚义。其地传统戏曲“潜山弹腔”,是稀有地方剧种,又称“弹戏”、“老徽调”、“乱弹”。据说是徽剧、京剧的母体之一。

原来,“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是潜山人,曾携四大徽班进京,始有京剧。当地人说,程长庚曾专门来程冲学戏,他得益于潜山弹腔的浸润。

近村口,未见乡人,即听到锣鼓齐鸣琴瑟交响。小小的戏台,正对着披厦。廊内摆了十几张长凳,三三两两的村民,簇拥着奔向台前。

廊外的空地上,一位老人捧出咸生姜和南瓜子,一个劲地让客人尝尝。同行中,有心人上前和她聊天,得知她叫章冬云,是程冲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许开学的妻子。已逾古稀的许开学,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弹腔班社,亲授技艺,让弹腔后继有人。

章冬云说她不识字,但知道弹腔是宝。她说每一位来听弹腔的,都是客人。只要有客人到来,她就会拿出生姜和瓜子招待大家。老人朴实如此。

演职人员三五人,化了装,着上行头,俨然换了时空。弹腔方言极重,村民听得有味,我却一脸茫然。听得见每个音符,却识不了每个音符背后的含义。旁边一老者小声为我析戏文,无奈他的方言同样很重,隐约听到“诸葛”二字,以为是《空城计》。回去查了,才发现是《徐庶荐诸葛》,惭愧。“四大徽班”名满京城后,潜山本土艺人仍保留着弹腔的自然特色,再加上此地偏僻,使得弹腔艺术在相当封闭的环境中长期“冷藏”,成为存世不多的“活标本”。因封闭而得以独善其身,幸甚。

对于山这一物体,人多以“看”来表明互动关系。但我拙于观看,于是用“听”作为此文题目。此文听的东西多。

不要觉得奇怪,很多事情,其实就是这么怪怪的。就像潜山这个地名,山耸入云,如何潜得?但它就叫潜山。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新闻排行一天一周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