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院团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探讨

时间:2017-06-21 21:17来源:【字体: 打印

王伟

二夹弦是流行于鲁、豫、皖地区的稀见戏曲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个性的文化价值,2008年二夹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亳州二夹弦剧团在传承、保护二夹弦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在传承人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模式,其经验或教训对于其他稀见剧种的传承与保护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般来说,地方剧团培养人才基本有两种方式,剧团培养或者学校培养。前者主要由剧团招收学员,由经验丰富的演员负责培养。二是由专业的艺术院校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到剧团就业,这是现在大部分剧团吸收人才的主要方式,但这也是主要针对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而言。对于亳州市二夹弦剧团来说,第二种吸收人才来培养传承人的方式难以实现。第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较易实施,但是实际效果不容乐观。“从戏曲人才培养周期来看,稀见戏曲剧种二夹弦的人才培养周期相对其他行业较长,付出的体力精力很大,回报率却不高;并且剧团培养人才只能放弃文化知识的学习,学成之后也拿不了学历文凭,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就更小了”。鉴于此,亳州市二夹弦剧团在亳州市市委宣传部支持下,和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共同开办“二夹弦”戏曲表演和音乐表演专业,为大专专业,学生学成后可以选择留在剧团工作。

一、亳州二夹弦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亳州二夹弦剧团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二夹弦传承人模式,获得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从剧团到高等院校,都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付出许多努力,也都对这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抱有很大的期待,众多媒体都对其进行了报道。亳州文明网以“亳州濒危二夹弦薪火传承发‘新芽’”为题进行评价,全面肯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新安晚报》以“二夹弦在高校‘炫’起来”为报道了二夹弦学员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这些报道,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培养模式优势,它几乎集中了剧团培养人才和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人才的优长。学员既能学习到二夹弦艺术的专业技能,又能接到正规系统的高等教育,并且拿到大专学历,规避了两种模式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生源。该模式可依托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教育平台和教育资源,对二夹弦学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以高学历吸引和培养二夹弦专业人才。学员在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之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解决了剧团培养演员难以提供学历的问题。戏曲演员由于其学习方式的特殊性,难以获得高学历,而今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却都需一纸文凭。以高学历来吸引人才报考,虽带有功利性色彩,但却能解决现阶段二夹弦人才青黄不接的实际问题。二夹弦自1980年代起就遭遇到演员流失的危机,现阶段更鲜有年轻人投身二夹弦的学习,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公办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艺术院校,对青年学生的号召力保证生源的数量和质量。第一届二夹弦戏曲表演班和音乐表演班拟招生40人,报名人数就超过百人,这充分显示了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作为高等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单一的剧团培养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二,高校拥有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艺术类院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形成了相对成熟教育教学结构,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拥有完整教育管理制度、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经费筹措体系等。可为二夹弦传承人培养提供完整体系支撑,能让二夹弦学员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保障。而二夹弦的教育又作为这体系的一个环节,逐渐融入艺术类高校教育,扩大了二夹弦的影响,二者又是互惠互利关系,对高校来说,是教育领域的拓展,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加强高校自身的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文化的竞争力,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高校履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从学生的自身角度来讲,通过在高校建立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高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首先是具有丰富人力智力资源。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有经验丰富学者、教师,他们都是戏剧、影视、舞蹈、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的实践者,从戏曲艺术综合性的要求来讲,是一个极佳的学习机会。学生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各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是剧团难以提供的。其次,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从建校至今逐渐形成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为二夹弦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再次,能够为二夹弦戏曲学员提供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以及不同专业之间交流的机会。虽然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属于高职院校,但其教室、自习室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能够提供学习的环境;其专业设置完备,开设音乐表演、戏曲表演、舞蹈表演、表演艺术等19个专业。提供了与各个专业之间交流学习的可能,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二夹弦,也是最适宜其发展传承之路。最后,相对于剧团培养模式,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拥有完备的教学体系,在这里,二夹弦戏曲表演班的学员不仅能学到二夹弦这种稀见戏曲艺术的技艺,而且能够有机会增加理论修养,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也能够学到相应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修养,促进全面发展。

第四,官方的大力支持。亳州二夹弦剧团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二夹弦传承人的模式得到亳州市委宣传部着力支持,亳州市政府不仅在政策上支持亳州二夹弦剧团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二夹弦戏曲传承人,而且调拨专门款项,用以学生的学费以及其他费用,极大的缓解了二夹弦演员青黄不接,剧团又无力花费财力物力来吸引人才的问题。这也是剧团与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了40名二夹弦戏剧艺术表演专业学员顺利入学和毕业的关键原因。

二、亳州二夹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亳州二夹弦剧团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共同培养二夹弦传承人的模式,自从2010年实施以来,备受好评。不过这种种优势能否起到真正实质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对该模式进行理智的分析思考和细致的考量。洪仁国,陈永红《如何拯救亳州二夹弦》一文最后给我们这样一个思考:“为了改变二夹弦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的局面看,亳州市谯城区梆剧团联合安徽省职业艺术学院联办二夹弦艺术学校,首批招生的40名学生已在该校上课学习,那么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西式学校的课堂上如何打破口传心授的模式,能否学到二夹弦的精华?肩负起二夹弦兴盛发达的重任究竟该由谁承担?”这个追问发人深省,笔者曾赴亳州市二夹弦剧团实地调研,采访了剧团领导、演员、以及作为剧团和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的二夹弦戏曲表演专业学员(这批学员于2010入学,2014年笔者赴亳州市二夹弦剧团调研之时,他们已经毕业回团),发现这种培养模式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专业教师的缺乏等实际问题,同样也要纳入研究范围,才能更全面的评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的为二夹弦培养传承人提供经验,同时也为其他稀见戏曲剧种传承人的培养提供参考。

第一,师资短缺是最关键的问题。二夹弦戏曲表演班最直接的也是最紧要的问题是在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学习期间没有专业的二夹弦老师。为此,笔者分别采访了剧团负责人、剧团老师、二夹弦大专班学员,剧团负责人和老师表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没有配备二夹弦专业课老师,为数不多的专业课程还是剧团老师前往学校授课;大专班学员表示上过相关课程,但很少。由此看来,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缺乏专职的二夹弦专业课老师应属事实。而稀见戏曲剧种二夹弦作为一种需要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唱腔身段、咬字发音到剧本唱词,都富有地域特色和个人特色,二夹弦起源于说唱艺术花鼓丁香,极重唱功,不同地域的腔调是其最主要的特色,如果没有专业的传承人教授,二夹弦戏曲表演班的小学员基本上很难学习到二夹弦艺术的精髓、更难成为合格二夹弦传承人。

二夹弦专业师资问题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原因:二夹弦属于稀见戏曲剧种,其传承人与相关从业人员本就很少,并且精通二夹弦艺术的人员基本都在亳州,他们当地已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一般学历层次不高,进入高校成为专业教师的难度很大,高校没有相关师资应属正常。虽然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二夹弦专业教学也考虑到从剧团聘请老师或已经退休的老艺术家前来授课,但这样一来,使教学成本、教学难度加大,老艺人也不可能长久奔波于亳州合肥两地授课,而二夹弦传承人也有繁重的演出任务。因此,师资问题是二夹弦戏曲表演班在专业课教学上遇到的最大困难。

第二,缺乏针对性特色课程的设置。二夹弦表演专业大专班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专业课和文化课。

(1)专业课教学内容。专业课分为基训、把子、身段、吊嗓、毯子、唱、念等课程,通过设置各项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各项基本功进行分不同单元的训练,每个单元都有不同侧重的元素,然后进行综合训练,以期夯实学员的表演基础。

基训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腿功、各类技巧以及技巧组合。

毯子功:主要教学内容是腰功、顶功、硬毯技巧、软毯技巧、高台技巧以及技巧组合。

把子功:主要教授包括武戏当中各类兵器的对打、套路及技巧,空手对打徒手把子的程式套路。

身段课:主要教授内容为站相、台步、指掌、七星歩、跑圆场、亮相、云掌、开门、上马、拉山、背供等。

唱念课:主要授课内容是教授学生具体的经典唱段,帮助学生把握唱腔和念白的音色、韵味以及行腔度曲的技巧等内容。

吊嗓:喊嗓、练声。

从其专业课的设置来看,比较重视基本功的教学和培养。这对于戏曲演员的培养和训练来说,无疑是必要的,熟练掌握各种表演技巧是一个戏曲演员的基本技能。戏曲作为综合性很强艺术形式,对演员的要求极为严格,基本功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不同行当的特色,戏曲演员只有经过大量的基本功训练,才能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完成高难度技术动作和各种程式动作的合理运用。

具体到二夹弦,却又要做另一番考量。从二夹弦的起源来看,它的母体“花鼓丁香”就是一种说唱艺术,二夹弦发展到今天,仍然保留着明显的说唱艺术的特性,以唱为主。因此,唱功无疑是二夹弦表演培养最重要的方面,而在这里,显然缺少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在采访剧团相关人士和二夹弦表演班学员的过程中,甚至发现专业的二夹弦唱腔老师的授课机会都很少。这对二夹弦的传承和保护的确不利。

(2)文化课教学内容。文化课基本上是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从长远来看,文化课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因为学位的要求,二夹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成为其合格的传承人,仅在技艺上或感性层面对其传承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关文化知识的积淀,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相对理性的思维方式。而二夹弦戏曲表演班的生源,在形态状态和声音状态上经过严格选拔,文化课却是他们相对薄弱的环节,从这一点上说,设置合理和必要的文化课程对二夹弦合格人才的培养尤为必要,但现有的教学模块中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设置显然还有待完善。

第三,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傅谨先生曾指出:“目前高等教育的体系、评价尺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并不协调,应该重新思考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不能按照公共教育的标准硬套。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不适合传承人,公共课程已有考核标准,是必须达标的,这会引导进入学校的传承人偏重公共课程,重心偏离,因此需要改变非遗专业的考核标准,摸索非遗教育的评价体系,逐渐完善高等院校的非遗教育。”而在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依然更强调考察综合能力,对于最主要标准二夹弦专业课程的考试还未见到。二夹弦大专班考试(男生)内容包括腿功(25分)、上步动作(35分)和串动作(40分)三项,其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腿功:正、十、旁、偏、合、里、合、外、偏,站子(25分)

上步动作:上步翻身,窜手蹦子,大蹦子,前后双飞燕,夸虎扫荡,飞脚压身,飞脚翻身,飞脚旋子,风火轮定式、左右蹦跳、侧跳、穿手蹦子涮腰,原地动作;谢燕探海,四面叉,原地翻身,点步翻身,风火轮,飞脚,涮腰(35分)

串动作:串飞脚:串旋子、串扫荡、串蹦子等(40分)

二夹弦大专班考试(女生)内容包括腿功(25分)、上步动作(30分)和平转(45分)三项,其具体内容如下:

腿功:正、十、旁、偏、合、里、合、外、偏,射燕探海、占子,以上所有腿功加亮相共计(25分)

上步动作:点步翻步,涮腰,上步翻身,小跳、顺风起跳、转身跳、前跳卧鱼、大跳后踢、蹦子、串手涮腰等共计(30分)

平转:串蹦子,串翻身、串大蹦子、大跳后踢等(45分)

从二夹弦表演班考试内容来看,侧重于基本功的考察,基本没有涉及到二夹弦独有的程式和唱腔的考评。二夹弦采用本嗓吐字、假声甩腔、运用滑音、擞音等装饰音进行演唱,难度很大,在考核中没有见到专门科目的设置,但二夹弦的唱腔丰富,唱功繁复,考核的重点本应向此倾斜,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并没有见到,而没有针对性的考试科目,就难以选拔出适合传承该剧种的合格人才。所以,二夹弦表演班考试评价体系缺乏针对本剧种的考评科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四,演出机会少。戏曲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只有粉墨登场之时,才可以称之为活着的剧种。作为稀见戏曲剧种,二夹弦市场化的演出机会不多。只有作为剧团的演出任务,每年有500场演出,并且在这500场演出当中,二夹弦只是演出经典段落,很难有完整演出的机会,在学校的学生鲜有机会参与其中,没有舞台的磨砺,很难真正理解掌握地方特色极强的二夹弦。笔者于亳州市二夹弦剧团分别采访二夹弦大专班学员和剧团老师,他们都表示,二夹弦大专班的学员很少有机会参与舞台实践。这也是在高校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一个弊端,只有参与演出,才有可能在活态的情况下传承其衣钵。

三、对亳州二夹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亳州二夹弦剧团和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二夹弦戏曲表演人才对于稀见戏曲剧种传承人的培养方式来说是一种创新,有明显的优势和长处。但也潜藏着一些问题:譬如专业师资的缺乏、专科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缺乏有针对性的考评体系、更没有常态演出的机会等都是不容回避的。

亳州二夹弦剧团和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的第一届二夹弦戏曲表演班

学生已毕业回到剧团。这种由高校为稀见戏曲剧种培养人才的模式值得研究思考:如果高校能够行之有效地为稀见戏曲剧种培养合格人才,那么其他稀见戏曲剧种也可以参照此模式,与其所在地的高校联合培养本剧种传承所需要的人才;如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完善,或者还存在较多现阶段无法解决的难题,那这种培养模式不宜推广开来。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调研采访,对高校培养稀见戏曲剧种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思考。

第一,培养稀见戏曲剧种传承人最关键的是配置专业性师资队伍。稀见戏曲剧种传承关键是培养传承人,传承人的培养只能由上一代传承人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如果没有师承,那么稀见戏曲剧种的传承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讲更理想的活态传承。专业师资的配备就是稀见戏曲剧种传承人培养的必要条件,是不可缺席的,亳州市二夹弦剧团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曾邀请二夹弦老艺人和传承人来校授课,但条件限制,难以保证课时量。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即便是邀请到专业老师授课,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离开其原生地,就失去其固有的生态,无法进行活态演示和教学。因此,高等院校培养稀见戏曲剧种传承人需在聘请专业老师教授的基础之上,应尽量在稀见戏曲剧种的原生地进行教学。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在稀见剧种的原生地与当地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稀见戏曲剧种传承人。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为了保证稀见戏曲剧种传承人的质量,目前来说,只能加大对培养稀见戏曲剧种传承人的投入,由剧团来培养其传承人。

第二,结合稀见戏曲剧种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从亳州二夹弦戏曲表演班的课程表来看,虽然开设的课程很多,但是真正的二夹弦专业课程很少。其课程设置基本是:专业基础课+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缺乏针对二夹弦这一剧种特性而设置的特色课程,在这里突出表现就是,二夹弦以唱为主,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者说虽然已经意识到但当前还没有条件设置相关课程。由于稀见戏曲剧种的特殊性,其核心教学必须符合其剧种的特性,如果只是教授一般意义上的戏曲基本功,其后果必然是同化了稀见戏曲剧种,磨灭了其个性。由此,稀见戏曲剧种课程的设置,要形成以专业核心课为主,外加专业基础和文化课的模块。另外,为了提高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有关稀见戏曲剧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课也不可缺席。

第三,建立合理考试评估制度。考试评估是对教学成果及价值的评判和检验,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其激励引导和质量监督作用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估制度是培养人才重要方面。对于稀见戏曲剧种人才培养而言,评价的导向作用其实在于评价的标准,稀见戏曲剧种的评价标准必须紧密结合剧种本身的特点来制定。要充分利用考试评估的激励作用,在尊重学生,结合戏曲剧种的特点基础上,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果,并给予相应的激励,树立学生作为稀见戏曲剧种传承人的自信,激发其学习稀见戏曲剧种的兴趣。

第四,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稀见戏曲剧种传承人招生难度大,传承人培养难度更大。戏曲演员的培养年龄更是关键,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周密的教学计划,一旦错失机遇,其损失是无法弥补的。由于种种原因,亳州二夹弦剧团后期把学员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接回剧团,无疑打乱原有的计划,但为了长远的考虑又不得不为之,可见当初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不科学可行。

第五,努力搭建实践平台,争取演出机会。稀见戏曲剧种的传承和保护最终目的在于其“活态传承”,剧种能否延续“活态性”是衡量其传承的最基本的标尺。稀见戏曲剧种的活态传承则在于正常市场环境之下的舞台演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曾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基本特性,也决定了我们今天的保护不应是静止的凝固的保护,而是为了发展的保护。没有保护,难以发展;而没有发展,保护也就失去了重要意义。”这也适合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稀见戏曲的二夹弦。

综上所述,高校培养稀见戏曲剧种传承人,专业核心课程必须邀请具有高技能的稀见剧种传承人教授,并保证足够的课时量。此外,还要保证其活态演出实践的机会,保持稀见剧种的生命活力。还应结合稀见戏曲剧种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建立健全考试评估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从非物质遗产角度来看,与高校联合培养传承人还需要有地缘优势,保证高校处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在地,因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其原生地,就无法保证正常的传承教学。现在看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此次为二夹弦培养专业人才的尝试,只能作为稀见戏曲人才培养的一次探索。目前院团与高校联合培养稀见戏曲剧种传承人的条件还不够成熟,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暂缓推行。

(作者为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教师,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闻排行一天一周一月